

ERCP全稱為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,即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。這是一種內鏡檢查方法,通過口腔插入一根特殊的內鏡到達十二指腸,利用內鏡找到十二指腸乳頭,并通過該乳頭選擇性進入膽管和胰管,注入造影劑進行X線攝影,從而觀察和診斷膽胰系統(tǒng)的疾病。屬于四級內鏡操作技術,是內鏡操作中最困難且風險最高的技術,被稱為“內鏡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適應癥
一般認為凡疑有膽胰疾病者均為適應證,臨床上以膽總管結石、良惡性疾病所致的膽總管梗阻較為常見。
膽總管結石:膽總管結石是ERCP治療應用最早且最多的病種,隨著取石、碎石各類器材 的發(fā)明,通過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(EST)、內鏡下乳頭氣囊擴張術(EPBD)、膽道子鏡及激光碎石技術的應用,ERCP已經成為臨床上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案。
梗阻性黃疸(良惡性疾病所致的膽道梗阻):膽胰系統(tǒng)腫瘤、良性膽管狹窄(如肝移植術后)、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往往會引起嚴重的膽道梗阻及肝功能異常。不少患者存在病情拖延,入院時已經因梗阻性黃疸變成了“小黃人”,通過ERCP置入膽道支架可為良惡性膽道梗阻提供有效引流,迅速緩解臨床癥狀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。
優(yōu)勢
微創(chuàng),腹部無手術切口,病人痛苦??;
治療時間短,恢復快;
適應癥廣泛,對于多次手術后膽管粘連和年老體弱的限制相對較小,對于膽道結石復發(fā)的病人可以多次治療。
并發(fā)癥
盡管ERCP是一種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手段,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和并發(fā)癥,但隨著ERCP技術的日漸成熟和不斷改進,目前ERCP相關嚴重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率很低。主要的并發(fā)癥有:
1. 胰腺炎、高淀粉酶血癥。
2. 出血。
3. 感染性并發(fā)癥。
4. 消化道穿孔。
ERCP術后,患者需要短暫的觀察以確保沒有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。術后建議禁食一段時間,然后逐漸從流食、半流食過渡到正常飲食,注意觀察有無腹痛、發(fā)熱、黃疸等癥狀,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(yī)生。
消化內科簡介
濮陽市人民醫(yī)院消化內科是河南省醫(yī)學重點學科,現(xiàn)開放床位109張;分3個病區(qū),具有2個消化內鏡中心、1個消化病實驗室。現(xiàn)有主任醫(yī)師7人、副主任醫(yī)師6人,研究生導師2人,醫(yī)學博士1人,醫(yī)學碩士15人。常規(guī)開展內鏡下黏膜剝離術、內鏡下黏膜腫瘤切除術、內鏡下隧道治療技術、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、內鏡下胰管擴張術、內鏡下膽胰管支架植入術、內鏡下消化道狹窄擴張術、內鏡下消化道支架置入術、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硬化劑注射及套扎治療術、內鏡下胃底靜脈曲張組織膠注射治療術等三四級手術,年門診量7萬余人次,住院患者近6000人次,年均內鏡檢查及手術2萬余臺次,尤其是胰膽管疾病的內鏡下(ERCP、EST、ERBD、ENBD、EPBD、EMBE等)診治年均200余例。參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廣東省聯(lián)合重大項目1項、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1項、濮陽市(廳級)科技重點項目1項,獲省市級科研成果5項,發(fā)表論文60余篇。
消化內科一病區(qū):住院五部六樓
消化內科二病區(qū):住院五部四樓東
消化內科三病區(qū):住院五部四樓西
END
供稿 | 消化內科二病區(qū) 周玥
編輯 | 魏馨
初審 | 張暉
復審 | 李偉琳
終審 | 陳水懷
(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)